首页> 资讯> 详情

驰骋煤海十二载,防冲创新勇争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2023-08-29 16:15:45 来源:东方网

十二年,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科院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创新团队扎身煤海十二年,初心不改,驰而不息,用时间的长度增益人生的厚度。

开创性的事不是计划出来的

“2015年,正值煤炭市场寒冬,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部分煤矿相继进入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显现,我们受巴彦高勒煤矿委托进行冲击地压灾害治理。初到巴彦高勒煤矿,周边没有村镇,陪伴我们的是毛乌素沙漠的风沙。”煤科院安全分院采矿所所长赵善坤回忆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团队的科研攻关起步于2010年煤科院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在学术带头人齐庆新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围绕冲击地压的防控解危开展了技术攻关和现场实践,2014年项目结题时,团队提出了以应力控制为中心,以单位应力梯度为表征的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成果还获得了2015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如今要我们用自己的防冲理论去现场治理灾害,要将防冲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对于一贯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手段,以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的科研人员来说,无论是防冲理论可行性还是技术方案的有效性,无论是对现场施工机具选型还是现场施工人员管理等方面,这在当时对我们的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围绕煤岩属性、危险区域划分、开拓开采部署开展大量工作,边学习边研究边现场应用,在磨炼中不断自我突破,打造出国内首个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工程一体化”项目部。2016年底,乌审旗煤炭局与煤科院签订了乌审旗地区深部矿井冲击地压防治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团队更是承担鄂尔多斯能源局委托的“鄂尔多斯市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管理体系一体化研究与应用”项目,为实现该区的冲击地压源头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团队近五年在该区的防冲理念和现场防治效果得到了政府层面的充分肯定。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现场的地质条件又千差万别,防冲技术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防冲机具更是需要不断地革新,有时甚至需要自行设计研发。”团队成员苏振国在总结现场防冲经验时说。

只有深入了解煤矿一线的诉求,才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在团队一系列创新成果中,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支撑研发的KJ768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不但突破了传统微震监测系统只能被动接收微震信号且震源定位过程中假定岩体中传播速度固定的不足,利用配套研发的人工可控自激震源可不断对实测区域开展波速反演以校准波速,进而使效震动事件和定位精度大幅提高,还能利用微震监测结果对监测区的应力场分布和构造特征展布进行反演分析。“目前我们的微震监测系统已升级至第三代,累计在国内各类矿山安装60余台套,不仅可服务于冲击地压矿井,更可对煤与瓦斯突出和底板突水灾害进行监测”,团队成员秦凯介绍说。

2018年,团队成果“煤矿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国内所有岩石力学与工程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同台竞争,接受钱七虎院士、何满潮院士等行业权威专家的品评,最终荣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不做跟跑者,要当领跑人。2016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行动计划前,团队已开始着手研发“煤矿冲击地压灾害多参量综合预警平台”,对冲击地压灾害进行有效综合预警。2022年12月,由团队负责承建的“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动态分析评估系统”项目,顺利通过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组织的竣工验收。标志着国家冲击地压灾害风险分析评估系统基本建成,将有效提高全国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对我国建立高效科学的煤矿灾害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是矿井的一部分”

“区别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科研工作人员,我们擅长用最直白的话解决煤矿最隐蔽的问题。”团队成员蒋军军说,“矿上人员常说我们是矿井的一部分,有我们在他们就踏实。”

团队成员年平均出差时间超过200天,在北疆原野、在大漠戈壁、在东北老矿区、在山西煤炭基地,无论是多灾害复合的深部矿井,还是地质条件复杂的开采环境,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自201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立国内首个集“冲击地压机理分析-危险评价-监测预警-防冲技术-现场施工-效果检验”于一体的专业化防冲技术工程服务模式以来,团队已经在晋陕蒙辽新五省建立了7个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示范基地,先后为煤炭企业培养了500余人冲击地压防治专业技术人才,极大地提高了煤矿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的信心和技术水平。

多年来,团队以齐庆新研究员的冲击地压“三因素”理论和“应力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认知的不断深入,提出了以吸能稳构和断链增耗为核心的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理论,并通过京晋陕蒙等多个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现场效果得到验证。2021年,该成果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理论要有生命力就需要不断地突破创新,与时俱进,力构协同防控理论就是在‘三因素’理论基础上的再认知,再发展”,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刘峰副会长对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成果的点评。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的团队,在十二年的时间里,以保障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生产为目标,扎根、沉淀、积累。面向智能化开采的前沿,面向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面向煤矿工人的生命健康,他们坚定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强自立,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关键词:

上一篇:理想汽车8月销量已达2.91万辆
下一篇:最后一页